张乃根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领导、各位法官、各位咨询专家同事:
新年伊始,我很高兴参加上海知产法院今年的咨询研讨会。去年8月底,我因出访而错过了咨询专家聘任仪式暨研讨会的学习机会,但还是就上海知产法院的三年规划递交了书面建议。今天,我想就上海知产法院的今年工作提三点不太成熟看法或建议,供参考。
第一,如何发挥1+1大于2的作用。从形式上看,上海知产法院合并了原上海市两个中院知产庭,管辖权没有实质改变,仍作为中级法院审理上海辖区内基层法院一审知产案件的上诉和专利等一审案件,内设一、二庭, 旨在强化专业性。从一年来的实践看,上海知产法院的案件受理数1586件,审结996件。与2014年或之前若干年的2个中院知产庭的审判情况相比,不知如何?其实,案件数不完全取决于法院本身的建设。在中国,知产案件有增无减是一个大趋势。关键是看成立一个统辖上海中院层面的知产法院,是否在法律适用上更加协调一致,更好发挥承上(作为上海高院知产庭的下级法院)启下(全市基层法院知产案的上诉法院)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上海地区基层法院的知产上诉案和自身的一审案件实行统一审理,避免原先二个中院知产庭对同类案件的适用可能差异。我建议可对受结案情况和法律适用作一个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对上海知产法院的今后审判工作方向有更清醒的认识。复旦大学知产中心20年来与上海各级法院知产庭有着很好的合作,愿意开展这方面的专题调研。
第二,如何更好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自贸区扩容升级提供知识产权司法服务。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三地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之一,上海自贸区扩容升级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纳入,而且面积居上海自贸区各片区为首。这是其他三个自贸区所没有的。这是将上海科创中心与自贸区建设结合的重大步骤。处在张江片区的上海知产法院如何为此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去年上海知产法院92%的一审案件涉及专利、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开发,但是,公布的十大年度典型案例除了1件外观设计专利案和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没有涉及这些技术性强的案件。这可能是因为一审案件处于上诉,不能作为典型案例公布。建议对这些一审案件分专题做一些内部分析,看看究竟与上海科创中兴建设,与高科技园区的产业有无关联性?
第三,如何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审判的专业水平。知产法院的特色在于专业性。过去20多年,上海法院已形成一支,并继续保持了在全国总体上处于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专业审判队伍。目前,上海知产法院有近20位法官,包括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一些资深知产法官。我认为,法官的专业性不仅体现于审判业务,而且应具有与业界的密切关联性。也就是说,上海知产法院的法官,尤其是知名法官,应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法官,在整个知产业界具有影响力。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我1993年在美国做知产研究时,发现美国最重要的专利上诉法院的法官,不少是在学界颇有影响的专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其秘诀在于法官在学界如鱼得水,相互关系非常密切。上海的知产法官与学界关系一直非常好,我希望今后相互之间更加多来往,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共同研究提高知产审判的专业水平。我本人和复旦大学知产中心将一如既往,为促进理论联系实践多做贡献。